栏目:应届生落户 人气:0 日期:2022-12-20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中国留学生海归调查:第三轮归国潮开启“人才顺差”世纪拐点)
每经记者张怀水每经编辑王可然
近期,“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的话题广为流传,堪称继杨振宁、李政道后,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的又一段佳话。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八剑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第三次“归国潮”有多大规模,如何量化?目前究竟有没有达到进大于出的拐点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梳理来自教育部等部门的数据,得出明确结论:中国留学生回归的世纪拐点已经到来,考虑时滞性因素,留学生回国人数已超过出国人数,这也是中国自上世纪以来的首次拐点,俗称的“海归顺差”已经出现,并且从各种数据指标所呈现的趋势看,这轮归国潮有望延续多年。
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54.45万人,同比增长3.97%;留学回国人员43.25万人,同比增长5.72%。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
从单个年份来看,2000~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从9100人递增到43.25万人,增长了近48倍。记者咨询专业人士后发现,如果仅以当年回国人数与当年出国留学人数作比较,并不准确,这其中包含时滞性问题。一个留学生往往要在国外完成几年学业之后,才真正面临回国还是不回国的选择。
考虑到出国留学人员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习时长有差异,经过一番数据交叉比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若以一个留学生在外求学3年为均值,即以当年留学回国人数与3年前出国留学人数做比较,来考量留学生回国情况,早在2011年,我国就已经进入拐点期,即“进大于出”。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研究结果显示,自2008年“千人计划”启动以来,我国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回流国。
这一结论背后,有坚实的数据指标支撑。
留学人员回流率是指同一时段内,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率,该数据是衡量国家海归情况的最权威指标,留学人员回流率的变化,可以直观反映出海外留学人员的流动状态,是测算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主要统计方法。
《中国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显示,1978~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404.21万人。其中,126.43万人处于学习研究阶段,221.86万人选择学成回国,学成回国学生占已完成学业学生群体的79.87%。
从单个年份来看,2000~2016年,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从最低14.3%增长到峰值85.4%,回流率增长了近6倍。
然而,留学人员“返潮”也并非一路“高歌猛进”,而是经历了从缓慢发展到高速发展再到高位运行的“三段式”发展期,其变化轨迹直接印证近几年我国人才吸引磁力不断增强的事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2004年至2010年,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呈现小幅上涨趋势,每年的涨幅比率控制在10个百分点以内。比如2005年的回流率比2004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2006年的回流率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但2010年以后,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显著提高,呈现阶梯式上涨,比如2012年的回流率为68.3%,2013年的回流率则高达85.4%,一举提高近20个百分点,创下中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最高峰。
此后三年,数据虽有微降,但却明显呈现高位企稳态势。
2014年的回流率为79.3%,比2013年降低5个百分点。2015年为78.1%,比2014年低1个百分点。而2016年回流率则与2015年基本持平。
如果仅凭此数据,似乎人才回流的拐点并没有到来,但这只是名义拐点未到,实际拐点已经出现了。
留学生出国,需要几年求学周期,如2016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和当年回国的留学生肯定不是一批人,两者之间也并没有真正的相关性。
如果将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求学的时间因素考虑在内,采取错年度对比,则更能真实体现不同时间节点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国数量和倾向。
比如2016年选择回国的留学生中,他们中的多数人刚刚在国外完成本科、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这批留学生出国留学时间应在2013年前后,数值对应中也应将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与2013年前后的出国留学人数作为对比,这样更具可比性。
综合专家意见,考虑留学生出国求学的国别差异、学制年限以及不同学历的年限差别,《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用当年回国人数对比3年前出国留学人数的差值变化,来观察留学生回国“进大于出”的实际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在此口径,记者对最近十年情况进行一番梳理后发现,2011年开始,拐点期真正到来,以往的留学人员逆差变为顺差。
2011年以前,当年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始终要小于3年前出国人数,并且年限越靠前,两者的差值越大,2010年当年的回国人数为13.48万人,而2007年出国留学人数则高达14.4万人,“逆差”将近万人。
若将时间追溯至2006年,“逆差”更大,当年回国人数仅为4.2万人,但2003年有多少人出国留学呢?多达11.73万人,差值达到7.53万人。
但情况在2011年发生了彻底改变。具体来看,2011年当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8.62万人,倒推至3年前的200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17.98万人,两者出现“顺差”0.64万人,随后几年,这一趋势得以延续,留学回国人员始终居多。2012年~2016年的差值分别为4.39万人、6.85万人、2.48万人、0.94万人、1.85万人。
若将单个出国留学人员的归国迟滞期设置为4年和3年,则这一拐点期均在2010年便已经到来。
除了回流率,另一大标志是,2010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与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甚至在2016年出现了“逆转”。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54.4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2.08万人,同比增长3.97%;留学回国人员43.2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2.34万人,同比增长5.72%。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高出1.7个百分点。
可供对比的是,在世纪之初的2001年,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比留学回国人员高81个百分点。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总结说,1978年以来,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增速,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与出国留学人员长期处于大幅“逆差”状态。“然而当前,学成归国留学生总人数明显增加,与出国留学人员间的差距逐步缩小。“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领域的不断拓宽,未来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留学回国人才在薪资水平上更具竞争力。调查显示,2012届国外读研毕业生归国三年后的月均收入,比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高2102元。
如果说,留学人才回流率的统计仅仅是从宏观层面描绘我国海外留学人员的一个流动状态。那么,麦可思针对海外留学毕业生归国意愿的相关调查,则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出近年来中国海外留学生围绕归国问题的立场变化。
麦可思对2011届和2012届国外读研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选择归国就业。
其数据显示,2012届的海外留学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有65%居住地在中国内地,比2011届上升了3个百分点。
有意思的是,麦可思还就2012届海外读研毕业生半年后回国意愿做了调查,结论是:2012届留学生在毕业后直接选择回国的人员比例要明显低于毕业三年后归国人员的比例。
数据显示,以2012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为例,当年有意愿回国的占36%;留在国外短期工作的占33%;留在国外长期工作的占14%;不确定的占17%。但三年后,实际回到中国工作的留学生比例则超过65%。
针对为何海外留学毕业生归国存在3年缓冲期的疑问,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的宋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美国对于STEM专业领域内(科学、科技、工程、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特殊的照顾政策,比如提供推荐信,延长实习期等,导致部分留学生在毕业后不急于或者不能及时回到祖国。“但两三年以后,随着实习期结束,回国的群体效应就会显现出来。”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LockinChina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以及招聘兄弟会发布的《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圈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归国发展。
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而美国、英国和澳洲留学的学生就占比超过56%,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现象。报告预计,2017年的归国人数预计突破60万,这个数字将明显超过今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的调查数据不仅佐证了麦可思的调查,而且其报告还显示: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超过半数居住在直辖市,发展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
“三年后,这些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工作、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海外读研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要远高于国内读研的毕业生。”苗绿说。
留学人才回国比例逐年递增的同时,海外留学毕业生归国以后境况如何?他们的薪资水平是一个比较公允的瞭望指标。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调查则显示,在其受访过的留学回国人员中,大约50%的受访者期望月收入在5000~元。具有不同学位留学人员的期望收入水平和其自身学位的高低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具有博士学位的留学归国人员群体中,约三成受访者期望月收入在~元。
从结果来看,与国内毕业生相比,海外留学生拿到手的薪资更具竞争力。
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2.7%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为6001~8000元,8001~元、~元的海归分别占比13.0%和13.7%,元及以上的占5.8%,这就意味着,超过五成的留学回国人员月薪水平在6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发现,据麦可思数据统计,2012届国外读研毕业生归国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8103元,而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6001元。两者之间相差2102元。由此说明,留学回国人才在薪资水平上更具竞争力。
通过这三组数据的对比和印证,可以发现,从薪资水平来看,大多数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后能够获得一份达到自己心理预期的工作。
苗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国际化的薪酬待遇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影响因素。
另外,国际人才蓝皮书统计数据还显示,超过40%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企业在1~3年内实现盈利。在3年内实现盈利的企业是主流,占36.8%。12.3%的企业在3~5年开始盈利,7%的5~10年实现盈利。
数据显示,2016年备受海归青睐的十大就业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杭州、苏州和西安。
行业和城市是单个劳动力就业的经纬线。海归们会倾向在哪些城市工作,又偏爱哪些行业呢?
先看行业,国际人才蓝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所从事的行业中,金融业占比最高,达到19.4%;传统制造和教育科研位列第二和第三,分别占到11.5%和10.8%。
其次是电子信息和专业服务,分别占9.6%和9.2%。此外,新闻传媒、咨询公司、房地产建筑、国家机关等行业人员占比也均在5%以上。
从整体来看,海归们从事的行业有几大特点:第三产业居多,知识密集型行业居多,行业平均薪酬较高,这与海归们在外留学工作所掌握的技能和本领也呈对应关系。
从动态来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2013年相比,留学归国人员扎堆金融业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缓解。
根据国际人才蓝皮书2013年的调研结果,当年留学归国人员流向金融业的比例达到48.5%。除了金融业以外,其他行业所占比例均低于10%。比如当年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教育科研和电子信息,占比分别为9.1%和8.7%,其它行业类占比反而超过11%。
除了就业领域扎堆现象有所缓解,留学回国人员地域扎堆的现象较以往也有所缓解。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省份。
数据显示,2016年,备受海归青睐的十大就业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杭州、苏州和西安。其中,北京占比达到29.1%,位列第一。上海和广州位列第二和第三,占比分别为11.5%和6.1%。
而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的统计,当年海归就业地区排前三名的仍然是北京、上海和广州。但当年选择北京的归国留学生占比达到41.6%。与此同时,北京不仅仅是归国留学生的首选,而且从海归出国前的所在地来看,北京仍然居于首位。
但目前情况已经逐渐发生改变。曾留学澳大利亚的小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学校毕业后,身边同学扎堆一线城市的现象并不是很明显。“包括我自己在内,毕业后选择到杭州、苏州等二线城市就业,无论是生活成本还是就业竞争环境,都相对更低一些。”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