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应届生落户 人气:0 日期:2023-01-04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一年多了,留学生现在都在干什么工作呢?留学生的后期现状追踪)
格拉斯哥大学
我是2018年九月在格拉斯哥大学开始学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的一个留学生,2019年11月份的毕业典礼。我是从2019年秋天参加当年的秋招后找到工作之后2020年春天开始工作的,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疫情封城而导致我没办法天天去公司上班只能选择在家上班。在家上班的时候我写过一个《在格拉斯哥大学里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feel?一个留学生的自述》的文章,引起好多人的阅读,因为这篇文章让人知道一些留学生不愿意透露的留学内情,这篇文章是去年八月发出的。
从我开始工作到现在都一年多了,我的那届的留学生现在都在干什么工作呢?其实我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中国学生,我趁着这个十一假期加上这段时间在一些社交网络平台网站和一些APP里面简单搜索一下我那些同学,再加上他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信息之后我大概知道他们毕业回国之后干什么工作。我得知他们的工作情况之后我就觉得我应该要写这篇文章了:想要让大家知道留学生们现在都在干什么工作,让大家看看现实;也希望那些想出国留学的学生看到我文章后面的建议之后不走一些留学弯路。
先说说我回国求职的过程吧,我是2019年秋天回国的,一回国之后就开始求职,刚好接上2019年的秋招,因为我的家在湖北,我肯定会到湖北的省会城市——武汉去找工作的。我在求职过程中得知我这个时候正好不幸碰上2018-2019中美贸易战造成的经济下行形势。在应聘过程中我似乎感觉到在这个经济形势下来秋招的企业在招聘上的谨慎,感觉他们不提供一些非常好的职位,这些职位感觉他们只给那些有工作经验的、在这一干到精的人留着的。
在求职过程中我参加过好多企业的宣讲会。里面都是宣扬自己企业的文化和规模,但提供的好处并不多。跟我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打上一点边的职位也就是“管培生”一个职位。其实经过我多次确认我在中国的大学本科同学在这些大公司的所反应过来的情况之后就觉得这个职位就是一个坑:这些大公司在宣传上的管培生的“个性定制成长方案”、“足够多位置让管培生轮岗”、“有极具经验人跟你传授经验”、“轮岗一年半、三年升副处级管理岗,工资不拉胯”这些让人心动的宣传其实就是骗人的。我本科同学告诉我:一个大公司里的体制都已经很成熟了,如果没有什么新的战略转型或者业务扩张的话就不会有什么公司扩张,那会导致公司的人员流动率也会下降的。这会导致留给新人的晋升空间就会很少,那所谓的管培生制度即使存在,也会是流窜于各个部门打杂的代名词,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好好地培养你,他们只是缺干活的人手。还有一些公司就把他们公司最难招人的岗位稍微包装一下成“管培生”了,招你过来还是让你做那些最难的岗位,比如销售。
这段时间我在武汉参加好多求职会和宣讲会,发现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提供与我专业相关的岗位除了管培生之外只有销售和教育老师了。我在求职过程中竟然发现武汉的老牌商圈里的写字楼里的公司是清一色的教育行业的公司(还有一些销售公司,但干的是“倒爷”的倒卖一活),有中小学培训(网课方向)、少儿英语、幼儿启蒙、成人培训、成人留学培训等等,全年龄教育机构都有。估计开公司去搞教育行业是比较稳妥的,稳赚不赔。其实我并不看好教育行业,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因为我在英国有一个家里在办培优班的同学,他说过开培优班多么多么赚钱的时候旁边的同学说这个行业有一点政治风险的建议他叫家人吧培优班转型到教唱歌跳舞画画这些素质教育,听他的话感觉国家早晚会把校外培训行业切一刀的(现在的“双减”政策出来,我那同学还真说中了);第二个是我开始求职的时候遇到一件事:就是应聘一个中小学生网课辅导公司(这公司是成立不久的新公司)的时候他们用来测试应聘者数学能力的卷子题都出错了:有一道题语言都读不通,还有一道题条件跟逻辑完全相反根本做不出来。估计他们是随便在一个网站里下的(我当时选的数学估计没人选,好多人去选语文和英语了)。我当时测试因这两个出错的题扣全部分得79分,他们要求应聘者要做到80分以上,他们还教我去试试语文英语的测试题,我当时特别生气扭头就走了(我当时想他们宣传海报上写的“名师”都是这样的水平?只是他们炒起来的)。这两件事让我之后不太喜欢投简历到教育行业的公司,后来我经过调查发现当教育培训行业的老师也是一个销售职位,就是卖自己的课而已,虽然工资高但工资跟销售是绑定的,销售下来的时候工资就下来了。而且这种职业一点晋升空间也没有,当你这个行业做熟之后也只能做老师,这段工作履历和经验不能帮助我跳到更好的公司和职位,就是转型的时候会很困难。
而销售岗位呢?我在招聘会里观察有很多保险公司招聘销售的。其实我到这些保险公司去看一下,发现他们不断的招聘其实就是招应聘者的资源:就是前面画个特别美好的饼告诉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保险公司留下来进入经理层之后多么多么好,其实就是榨干你的朋友圈资源的,“一人干银行,全家跟着忙;一人干保险,全家不要脸”这句话就是说明这种情况的。而且我在保险公司里还发现他们招人基本上不筛选简历的,在招聘会里拿到一个简历之后就直接聘用,还骗你“根据简历筛选筛到了你”,其实他们根本没有挑人,所以保险公司里什么人都有:各行各业、全年龄段都有,甚至退了休的大妈都有。而且他们受到的教育没我那么高,做的事情也让人反感:我当时看一个保险公司出去搞个团建还搞什么飙车、去星级酒店吃自助餐,做了还要拍照还在公司的宣传栏里展示.........就是向别人展示自己做销售有钱,做法极其低俗。而且据我观察在保险公司里离职率是非常大的,那些离职的人就是被保险公司榨干所有资源之后就跟保险公司“脱钩”——就是离开(据我观察保险公司的辞职率很大而留人率并不低,所以他们在不停的招人)。
我求职过程之中也接触一些房屋二手中介公司,后来我发现他们也是跟保险公司一样招销售罢了,居然碰见一个不承认我的国外研究生学历只看国内大学学历的中介公司,这次让我觉得这公司好奇怪。
其实在武汉的招聘会里也有省外公司来招聘,但他们觉得我堂堂一个海归研究生要去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工作之后我也许会走,有点不太敢招我。而且我看他们只会招那些专业跟自己提供岗位对口来应聘的学生,而且这些外地企业只占招聘会里的很小部分,他们提供的岗位也不太多,来招聘的人也很少。我看招聘会里有很多招工科的学生的,因为他们提供的岗位任何专业学科都能搭上一点边。
我觉得武汉的校园招聘会里就只有这些行业公司来招聘,感觉如果把大企招管培生、销售公司招销售、教育行业招老师和科技公司招工程师的人都离场之后招聘会里没什么人了。适合我的岗位就是管培生、老师和销售了,因为这些行业是不限专业的。我的专业是工商管理,我学得太泛了这些行业似乎都能跟我的专业搭上一点边并且我学过一点点,但每个专业的课程都没有学到精。这样我2019年参加的一次次的招聘会都感觉没做什么。
其实我想去管理咨询公司去做市场评估的,因为我在格拉斯哥大学读的课程里有一个市场评估的课程让我特别有兴趣,还有我在英国看的一个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靳东扮演的贺函工作让我着迷。后来发现武汉根本都没有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公司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武汉这几年虽然引进很多大公司,但这些公司的业务都成熟了,而且总部或决策中心总部都不在武汉(这些公司在武汉的分部只是一个研发部门),他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管理咨询公司啊!而且需要的话北京上海的咨询公司的人直接出差过来就行了啊!而且我在求职中感觉武汉政府对孵化一个有潜力的小公司为大公司没什么兴趣,他们就觉得引进别省已经孵化好了的大公司的一个分部就特别好。这样就导致我想应聘这样的出售管理咨询服务的公司特别少。这样导致武汉招聘会就是招老师、销售和工程师为主,也导致我上文说的武汉老商圈写字楼里全都是教育和销售行业的公司,还有一些“倒爷”类的营销公司。其实我也想去一个证券公司里做行业评估员,但我发现这样的公司也是集中在深圳上海,武汉有这样的公司,但做得没深圳上海的好(后来得知这个原因就是上海深圳的证券公司网离上证和深证交易所的端口非常近,这让他们网速比武汉快,这就是地域差别)。而且求职过程中我总觉得武汉本地的公司有点怪:就是对给年轻人的话语权和对年轻人的性格包容度做得很不好。
我似乎碰到求职的天花板了——这就是城市经济的限制,还有城市文化。
后来我就准备去上海应聘,因为那里给的职业比武汉好。幸好在十月份的时候留英校友会组织一个招聘会的活动,我就跟家人说以此为由去了上海。后来去看这场招聘会,发现这场招聘会跟武汉的一些招聘会一样也是招聘管培生和销售人员的,只不过来的公司看起来比武汉的招聘会有名气一点。这场招聘会虽然没什么收获,但我在招聘会里遇见好多跟我同一届的同学虽然他们跟我是不同学校的。我跟他们交流之后我知道他们是怎么找工作的。
之后我在上海误打误撞找到一个用户运营的工作,这工作一直干到现在。所以我在上海租房生活一年多,感觉现在虽然工资比武汉平均工资高但估计有60%的工资都要贡献给房东,再扣除个人生活费用之后就感觉没什么存款了。我的家人五一假期的时候来看过我的,来的时候说是要帮我在上海买房子,但是一看上海的高房价之后就望而却步就改口劝我回家去工作。但我的家乡是个湖北二三线城市(估计三线都不到),哪里有像上海提供得这么好的工作啊?因为据我调查我家乡这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还是没达到上海的程度,根本不会有什么好工作的。值得注意的是我家乡城市人气最火爆的店并不是商场而是母婴用品专卖店,这种情况可以反映出二三线城市的经济状况了。
这就是我求职的全部过程,还有现在的处境。那我那些中国同学都干什么工作呢?
我这十一假期里闲得没事的时候就在人人网、脉脉这些APP里搜了一下,再结合他们发的朋友圈信息之后我知道他们现在的工作。我发现现在的研究生的学的专业和工作内容对口率特别的高:学HR的人就去做人力资源;学金融分析的同学去证券公司上班;学数据分析的同学工作也是数据分析;学媒体的同学也在传媒公司工作;学营销的同学真的去做营销了。这些同学学的专业都是学的专业细分分得非常细的专业,但那些研究生学的专业学得非常范和空的同学最终选择的工作似乎都跟他们学的专业不对口:比如学国际管理的同学去做保险的理赔员;学国际财务的同学去搞雅思老师;还有学国际项目管理的同学居然去搞IT去了。而学计算机工科相关的同学好像都去搞本专业的工作去搞IT,就是因为现在科技企业兴起特别需要科技人才,但我看他们干的都不是研发特别高端技术的岗位,都是从码农开始。
这是现在找到工作的同学,还有到现在没找到工作的人。那些在读研的时候跟我吹牛他们本科怎么怎么混过来也想在国外大学混个研究生文聘的同学几乎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有很少的人进入自己父母的家族企业,但工作跟自己学的专业不对口;也有家境殷实的同学在上海选择一个工资中等的工作,但凭着家里的钱在上海买房子落户上海。但那些跟我炫耀过自己本科大学毕业后怎样怎样在家里摸鱼啃老的同学毕业回来之后就“打回原形”:之前本科毕业后在家里一直打DOTA和LOL的人拿到文凭后还是在家里玩游戏;之前本科毕业在家里躺平的人回国之后还是在家躺平;还有一个女生还做起微商卖衣服了。
我了解的海归研究生的工作情况就是这样,我没有表示看不起这些同学和他们最终选择的工作,其实在2018-2019中美贸易战造成的经济下行情况下能找到工作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同学都是诶长棒的。这情况能说明了什么?我把我了解的情况告诉前文说过的我S大同学,她是在做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她告诉我一个观点:就是她早都发现本科毕业后做本科学的专业内的工作的同学人数就剩单位数了,很多人都转专业。其实本科学的并不是专业,学的是你入一行之后的学习能力;而研究生阶段学的其实就是一个单行业的加深理解的学习过程,当你学到这个深理解之后想进入这一行业的话就很容易了。当我们讨论到出国留学对一个学生的影响作用的时候我们得出结论就是出国留学对我们最大的作用就是思维的改变,其实这种改变我们自己也没发现:这会让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案例分析的角度、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都随之改变。我同学告诉我她做了一件事让她的家人都惊叹:就是在她们市中心商业区里的必胜客点餐的时候遇见一个点完之后不停地问“还要不要?还要不要?”的服务员,她家人表示反感的时候那服务员就说就是怕那些点餐的时候装大牌的人和选择困难症的人(这些人有的时候会说“我还点啊!你走什么啊?”),我同学那时候说:“这些人是存在,但他们不太可能会出现在市中心这个地方,即使出现也不会到你们这吃披萨!”这句话就震惊她的家人,这种深度市场定位和人群定位的话似乎是高端人群说的。她回家后回想这句话,其实她在S大经过体验式教育训练(上文说过的)后这种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的思维就自然而然就有了,因为她在S大做的训练就是SOWT分析、PESTEL分析、STEEP分析这些市场定位的分析方法,她这句话似乎不是随口说出来的。因为她的作业都是跟在英国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关,例如计算英国股市中一只股票的净现值然后在做市场分析出一个宏观经济报告、到一个公司里跟高官对话筛选出一个适合这公司的管理系统在做管理系统的报告。还有一个作业项目是一个模拟物品要上市,要去调查它的竞争商品的优势劣势再帮这个商品做一个合适的上市计划和市场定位。
而我有没有这些思维的改变呢?其实也有的,但我却发现我的思维也会被生活环境所改变,没我同学影响那么深:记得我在格大学管理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跟HR专业的同学一起上的)老师讲了好长时间的马斯洛金字塔,也带着我们看好多公司的案例,比如易捷航空、谷歌、脸书和亚马逊分析他们的管理制度能达到金字塔的第几层。这似乎开阔我们的视野和对国外公司管理的认识,但我回国工作之后发现国内没有一个公司能达到金字塔的第四层,那些号称国内管理特别好的公司顶多能达到第三层。我工作一年半之后发现我慢慢接受这个现实,感觉这个现实已经把我在格大学的东西全部抵消了。我在格大里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看大量的案例,但这些案例全都是外国公司的,他们管理方式跟中国不一样,估计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我这些学的国外管理模式除非我自己出来创业当老板了之后估计能用到一点。这就是我上文说的在格大里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原因,我又没有接受像S大那样的体验式教育,我的思维是有改变,发现回国工作之后感觉改变的思维都要身边的同事同化了,但我同学提出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就是加深对一个行业理解的观点表示认同,我们都感觉到研究生找工作不像本科毕业的时候找工作那么容易了。
这次调查我同学的工作过程中发现学计算机的同学比学商科的同学找工作更容易和更对口,因为他们刚好碰见现在国家大力扶持科技的时代,而他们学的计算机专业很万金油,放在科技和互联网公司那个位置都可以。而学商科的同学有些人找的工作是跟自己学的专业很对口,但有些人的工作看上去跟自己学的专业似乎搭上一点边,其实主要的工作跟自己的专业不是很对口的。这就是因为英国的商科专业设置导致的,英国商科学院里有一些专业是对口细分工作的,因为职场上细分工作已经分得不能再细,这样导致这些专业学起来的知识点已经很细了,在英国研究生生涯中加深这些工作细分行业的理解毕业回国之后很容易找到对口的细分工作。而英国商学院里也有一些专业。这些专业学起来很范,似乎跟每个细分专业都搭上一点边,但最后一个都没有学到精。这就是前面有“国际”两个字的专业,比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财务、国际管理、国际关系、国际商务、国际战略、全球经济等等,这些专业学起来就是这种情况。这些专业其实就是我之前文章结尾说过的“给中国学生创造出的专业”,这些专业就是中国学生特别喜欢读,因为专业名字前面有个“国际”会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这些专业的留学生回国工作之后就会发现我说到的情况,而且也会发现中国的国际化根本没有发展到课上学的那种特别大的程度。他们工作后也许回国后很快会感受到跟我一样的研究生生涯里什么都学不到的感觉。
这次调查我还发现一个状况:大多数海归研究生回国的起始工作还是从企业的中低层做起的,情况不是与我们当初出国读书的时候想的一样(很多留学生都认为在海外读个研究生回国之后工作会很好的)。有两种留学生是可以做到工作起点很高的情况:一个是家族里有家族企业的留学生,另一个是在英国读书中研究方向是跟高新技术搭上一点边的留学生。这两个类型的留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很快进入企业的管理层或主要研发部门。我上班之后也是从公司的底层开始干的,我感觉一进公司之后自己的学历没什么用了,感觉学历就是一个敲门砖,一进公司之后就人人平等。我上班之后得知一些招聘时的做法,这些做法被网上形容成“鄙视链”,就是本科毕业生鄙视研究生毕业生、就是一些企业招聘时更倾向招本科毕业生,而不怎么喜欢硕士毕业生。而招聘硕士毕业生还有一个限制:就是要看他们的本科学历,要看他们的学校好不好。但是招聘时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你有很好的工作经历的时候会抵消你的学历差的缺点。我得知这个招聘时的做法时候特别震惊,而我通过这段时间调查我的同学工作之后就感觉这个做法还是存在的:我那些国内985或211大学毕业的同学会很快找到工作,而那些二本和三本甚至专科毕业的同学就很难找到工作(其中有特殊情况,就是那些学的专业是国内细分工作特别对口的同学就很快找到工作,例如数据分析和人力资源。虽然有人说研究生比本科生升职的几率大,但我觉得这是跟同一时期进公司的本科生比的,我觉得那些比你早进公司的本科生的工作经验已经领先你,这个可以抹平学历的差距。
我这次调查结果得知我那届的同学50%以上表示薪资与期望不符,并且45%的人第一份工作税前月薪6000以下,而只有10%的同学回国工作月薪在元以上(但他们工作很辛苦,属于996或到处出差的工作)。现实是很骨感的。
工作一年多了,我慢慢体会到选择出国留学还是有一些弊病的:
第一,留学生回国之后是没有校友圈的。这个原因有三个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国外大学不会设定一个班级为一个单位的,每节课一起上的同学不一定是跟你同专业的,所以班长和班干部也不会有。我记得有些同学在课上认识,但跟他们相处就短短几节课,我们课上完就不联系了,即使互相加微信。第二就是英国研究生就短短一年而且宿舍是单人间,一个人跟旁边一起住的邻居一起住一年的情谊总是没有中国大学跟三个舍友住上四年的情谊深。而且英国宿舍是由不同公司运营的每个宿舍是分散的(是在不同街道的)。第三,来留学的中国学生能碰上来自同一个地区而学同样专业的留学生的几率非常小,这样的话造成一个情况:就是一毕业典礼之后就回家各忙各都不想联系了,即使微信好友加的在。而且一毕业典礼之后就把微信里的所有同学都删除的同学大有人在。这三个原因导致了现在留学生基本上是没有校友圈的,即使在一些APP里有校友圈(例如脉脉)但这校友圈里的人只有四位数而已,根本比不上现在中国大学校友圈里动不动人数超过六位数或七位数的情况。所以留学生回国之后别指望几年之后开什么同学会或校友会了,虽然我住的宿舍的中国分公司在中国也会开留英校友会,但这些校友会的活动都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老一线城市办的,而且来的人好多是别的学校的人,即使是跟我同期但就觉得很陌生,因为我宿舍这公司在别的城市里也有他们投资建的宿舍。
第二,留学生是无法预测和适应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方向的。虽然我在格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到对管理学深度理解,但是课上学的都是西方管理案例的理解,我感觉西方经济已经发展到不能再发展的程度了,课上学的东西拿到中国似乎有用,但中国总会冒出新的行业颠覆原来的理念:我是2017年初到英国的,当时已经出现支付宝了,我当英国通过学习之后了解支付宝是模仿PayPal的管理和商业模式的,但我经过研究生预科和正式研究生的两年学习在2019年回来之后居然发现我适应不了中国的移动支付,在我印象里支付宝就是一个转账的APP,没想到手机加上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居然干掉现金和刷卡;同时我也适应不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和对应APP发展得这么快,在我印象里银行的理财产品只能到银行去买,没想到现在的银行APP里功能这么强大(英国银行APP里的功能特别简单),而且一些短视频APP我几乎不太会用(因为这个我还被人嘲笑是“农村人”);还有我2017年出发之前还跟我大学同学玩一把密室逃脱,我后来回国就发现我学到一些国外的管理学和新的创业理念回来之后才发现我居然无法预测2019年的剧本杀推理馆的全面兴起。今年的自拍馆全面兴起也是无法预测的,这些变化在英国课堂上也根本看不到与这些新兴事物的案例。所以一些准备出国留学的人就别指望在外面见一些世面之后回国创业,现在中国发展速度比英国快得多。而我在求职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留学生回来创业的公司,都是引进国外很好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方式,但今年十月份的时候我去这些公司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些公司已经不见了,据我观察很多留学生创业一般都撑不了三年这个创业生死线。
第三,就是英国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了。英国的生活是非常单调的,电视里面的节目并不多,一点娱乐节目都没有,城市里的娱乐场所也很少。我在那里生活的两年多觉得英国人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每周去一次球场看英超。习惯中国娱乐方式的人去那里肯定受不了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这个时候就会挡不住视频网站上的电视剧和一些娱乐节目的诱惑。据我观察好多留学生是永远逃不过一些芒果台的娱乐节目、还有蓝莓台的《奔跑吧》、《中国好声音》一些节目魔掌的(明白这几年的中国好声音总决赛的开场曲一定是《我爱你中国》的原因了吧?)。虽然国内的视频网站在限制国外的IP观看这些节目,但是留学生总会有办法的:油管上有抢鲜版(虽然视频是一节一节的),还有一个视频网站专门服务留学生提供免费完整视频(虽然前面有一段广告)。还有一些好的电视剧也是的,我在英国的时候看中国电视剧在油管上的点击次数是非常大的(大多是留学生贡献)。记得我留学的时候看了《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外科风云》、《欢乐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射雕英雄传》。我回国之后跟家人聊天的时候家人才发现我在英国看好多国产电视剧,都是我没课的时候看的。哎...我们即使出国了还是逃不出这些的魔掌。而且我不喜欢看足球喜欢看NBA篮球,但我去那边之后发现在英国根本看不了NBA,因为时差的原因NBA都是凌晨打的。一觉起来只能看个结果(这是我决定回来的根本原因),我只能看这些了。而且留学英国是一个人生活的,根本没人管你我看没有自控力的学生很快会“沦陷”。
第四,就是英国的经济国情问题了。英国说是发达国家但他是老资本主义国家,感觉国内的经济不太好,感觉英国人就是在吃帝国主义国家的老本罢了,感觉经济在慢慢地下降。这样让英国的科技没有美国那样强,而且制造业都外流国内几乎没有几个工业园区,我记得格拉斯哥那就特别少,但伦敦那有几个。这样造成英国大学里工科学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就特别少。现在国内是什么科技行业最火?我求职过程中觉得就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学、半导体和自动化系统这五个领域了。估计学这五个领域对口专业的研究生回国会很快能找得到工作,但格拉斯哥大学研究这五个领域吗?有设立这五个领域相关学科吗?据我了解的是跟这五科技领域相关的专业就是格拉斯哥大学的医药工程、动物科学两个专业跟生物科学有些关联,而这两个专业是格大的优势专业。那其他四个领域呢?格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生看似跟它们打上一点关系,但据我从学计算机科学的同学口中得知他们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只是昨日黄花,拿到中国高科技公司里根本没什么用,他们进公司之后还是跟本科生一样要从头开始学。这个弊病是我学工科的同学反应给我的,我根本不知道,后来得知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学、半导体和自动化系统这些的前沿科技的专业只能到一些这些专业排名靠前的大学才能找得到(而上一篇文章说了,格大工科是全英吊车尾的)。其他大学跟它们搭上一点边的专业里学的东西好多是“昨日黄花”类型的,因为英国科技不怎么发达国内科技也是“昨日黄花”。但我听说英国的G5超级精英大学有些专业里学的高科技专业知识很厉害,但这些专业好像只为英国本国人开放,不对中国学生开放的。
而且英国原来制造业都外移造成本国的小商品市场特别不发达,我记得小商品只能到印度人开的小店里买,但品种不全,衣服扣子掉了都找不到同大小的扣子,我在格拉斯哥那眼镜脚断了都找不到零件来装上,这样造成了好多不便。而且我去英国好多地方旅游的时候还发现很多旅游小纪念品都是“Madein义乌”的(这一点就让很多国家贸易根本完不成“去中”的)。还有我看英国的电子产品更新没中国那样快,在卖电脑的店里最好的配置就是i5第四代的CPU,显卡更别说带RTX游戏显卡的游戏主机了(而且兼容机根本都不会有卖的);而且英国宽带还是处在ADSL电话线拨号宽带的阶段,因为英国搞工程很贵,电信公司根本不会跟客户装光纤。
第五,这个问题就是老帝国主义国家存在的问题:中国留学生去英国之后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去英格兰谢菲尔德、考文垂和纽卡斯尔这些英格兰城市的同学回来之后就跟我说他们去英格兰小城市之后会遭到当地穷人的“歧视”,就是不停的骂中国学生。我学校所在的格拉斯哥和伦敦还好,因为一个是处在苏格兰这个友善的地方(因为苏格兰人总被英格兰人歧视,在总是歧视的环境下会变得友善),另一个是在国际化大都市包容感强。但在苏格兰或伦敦生活很久之后会发现歧视中国留学生的人并不是当地人和外国移民而是移民过去的华人,就是中国人歧视中国人。比如说我和同学到格大对面的一个中餐厅吃饭点菜的时候那餐厅服务员(两个老太太)在我点完之后不停的问“还要不要?还要不要?”、“还有咧?”就是以为我们会多点的,他们印象里中国人饮食习惯还是以前必须把自己吃撑才吃完的那样,她们都不知道现在年轻人饮食观念和习惯早都变了,这样“质疑”我们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就是歧视。而去伦敦的同学告诉我他去伦敦一个书店看书的时候发现有很早就移民过来的华人写的书,里面描述中国的情况充满了他们对中国人的歧视:什么“中国人喜欢买鸭子就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天鹅梦”、“女学生往家里写信时往往把自己的名字写很小就是因为她们在家里的地位不高”.....这些事例完全是那些华人臆造出来的(这些观点还被西方主流媒体认同),因为他们的印象中中国的情况就是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而且在伦敦的同学说在英国的华人有一个“方言圈子”的:就是会说粤语的人只会跟会说粤语的人一起,就开始歧视不会说粤语的人(其实其他的方言圈子也是一样的)。
而且老帝国主义国家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国民特别排外,他们购买习惯有偏向于本国的商业。这样会在英国看到一个情况,是中国人创业的公司只能赚中国人的钱,除非开餐厅(英国人喜欢去的中餐厅里的食物味道都变了,中国留学生就会觉得很难吃)因为英国是一个黑暗料理之国。我看的法国人和丹麦人开的公司也是这种情况。这样造成外国人在英国创业非常难。
第六,就是英国医疗系统的问题。人人都知道英国的NHS免费医疗系统很好,但我在英国生活一年多之后就厌恶这医疗系统。就是因为这个医疗系统只接受那些大病、要做手术的病人,像感冒、喉咙发炎这些小病在英国医疗制度就会把你拦截,我觉得在英国最容易得的病就是蛀牙牙疼,因为英国是四面环海空气里含盐很高。但我试着预约NHS的牙科,发现要排队半年,能排到估计我已经毕业回国了,而去看不用排队的私人医生收费太贵。那感冒、喉咙发炎呢?抵抗力弱的人去看病校医院会把你卡住,根本不会给你开药,就是认为这些病过段时间就会好,而这种情况从中国带过来的药足够应付。抵抗力强的人去英国我觉得那里的环境和食品干净得不会让你得病的(记得我回到中国第一周就得了肠炎,估计身体已经习惯那边干净环境了)。而出大病呢?我觉得得大病的几率很小,因为出国办签证的时候都要求你去体检,这个早都把出大病的几率大大降低。研究生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我看一些女生去预约去打英国免费的HPV疫苗,这个方式是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唯一占NHS医疗系统的唯一方式;那我们男生呢?我只遇见一个男生打球得囊尾炎必须去割囊尾才享受一次NHS免费医疗,其他的男生几乎没有去过一次医院。所以这样的制度和环境让你会觉得当初办签证时强制要求交的NHS保险只是为英国当地人的免费医疗做贡献而已。
第七,英国脱欧对留学生的影响很大。记得我去英国的时候英国那已经公投完,我在英国呆了两年之后就发现脱欧对我们留学生影响非常大的。就是英国开始脱欧的时候就开始保护本地人的工作,就不会给一些外籍人员工作,除非外籍人员已经通过CFA、CMA、USCPA这些非常难通过的职业考试。但这些考试有一些条条框框的:CFA我去考过了的,虽然通过了一个等级,但要通过另外两个等级才能叫“考过了”。还有这三个等级每年每人只能报考一个等级,意味着我在英国还要呆两年才能通过,但我的签证不允许啊!签证过期他们就不让我报了。其他两个职业考试是一样的,就是有一些“条条框框”来限制一些留学生通过,除非你办理移民到英国就能避免这些限制。这样的情况让我毕业后面临这样的情况:要么回国工作,要么留下在中餐厅里端盘子或去比斯特为中国旅客当导购,我还是逃脱不了在英国“中国人只能赚中国人的钱”的现象。
第八,留学生要承担在中国消失一年多的后果。这跟我写的第二个问题相似,那是说中国发展速度的,而这个有点不一样,我把它放在最后面就是强调它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回国之后才发现我的朋友圈里的人生活状况完全变了:有的大学同学从原先的工作跳出来自己创业还搞得顺风顺水我都看他们都当老板了,我还是个刚毕业的懵懂青年;有的大学同学都结婚生子都在朋友圈晒娃了,我还是个单身;有的同学在原先工作干到精已经升职到公司的管理人员,我还是个职场菜鸟.......这种心理落差是非常失落的。我看他们每天在忙工作和家庭,我都不好意思联系他们。而我发现我身边的朋友因为我是“海归”的身份在无意识回避和远离我。这让我这个单身青年一下子找不到伴(据我观察很多留学生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因为在外国学校虽然谈恋爱了但在同专业里能碰到从同一个地方来的异性同学还符合你的想法和要求的几率是很小的,我看大多的情侣都会最后分开的)。我回国之后也约几个要好的同学聚餐,看他们家庭事业都很好了,这种失落在我心里还是会出现,这可能是我在中国消失一年多的后果吧。
而我工作之后才发现我在中国消失一年多的后果还是相当大的:就是我递简历的面试官都是我同龄人,我现在的领导还比我小。他们是大学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的那些人,他们都把一个职业干到专家或高管级了,这种落差感还是挺大的,我甚至有的时候觉得出国读书还不如留在国内工作,把一个工作干到精。而且一些公司规定要转正之后才给交社保的,我在中国消失一年多之后回到中国也要空一段时间才交社保的,就等于我落下了两到三年的社保,估计我退休之后的养老金应该没有那些选择在中国工作的人高的。
而高中一毕业就选择在英国读本科的同学呢?我联系几个认识的格大本科同学,他们也说回国之后他们就发现在中国的朋友圈完全丢:他们的以前的高中和初中同学都不理他们了,小学同学好多同学都忘了也基本上不联系,再加上上面说到的留学生在外国没有校友圈的问题他们就觉得回中国之后就孤独一个人了。我分析这样的话对一个人成长有点不好,因为一个人的朋友圈发展是从血缘到血缘再到业缘的,就是人的朋友是从亲人到同学再到同事发展的(这是我大学思修老师讲的),其实这些高中毕业之后就去留学的学生回国之后朋友圈还是停留在血缘亲人上,去工作之后就直接跳过学缘直接到业缘,这样很不好的。因为血缘和业缘对你不太重要的:一个是为保护你而建立一个是为一个工作目标而建立的。而对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学缘了,因为它是为达成学习目标的时候建立起来的,同学之间会互相影响和取长补短,而且不同专业的人之间能互相教一些小技能。高中毕业就选择留学的学生等于放弃这种互相学习的机会,除非选择移民跟外国同学呆在一起互相影响。我那在格大学本科的同学说辛亏他家住在一个国企大院里,他回来之后还有院子里一起长大的发小和父母同事来补他朋友圈(因为这里的人员流动没外面的小区里那么大),不然的话回来之后在中国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
我那S大的同学也跟我说她也感觉到她在中国消失一年多的后果:就是情况跟我一样。她说她参加一个商务英语的班之后才觉得自己朋友圈增加了,而且在这个商务英语班级才体验到“学缘”的好处:就是在跟同学之间一起排英语舞台节目和一起交流知识点的时候跟美术专业同学那学到画头像和编辑的技能,还有跟视频编辑专业的同学那学到做视频的技能,而且这两个技能她上班时候都在用。我想了想,发现在英国有这种“学缘”效果的学校我认为只有牛津大学了,因为牛津大学里有学院文化校园里有很多学院。新生会随机分到不同的学院里,在学期中不同学院会互相比赛,在学院里和比赛中有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互相影响能起到“学缘”的效果(《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学校就是以牛津为蓝本的,有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和斯莱特林四个学院,在学院里有很多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能互相交流和比赛)。而格大又不是牛津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作用,因为论文和作业都是独自完成的,认识的同学之间都是一起吃喝玩乐的时候在一起的,而这些所谓的“朋友”一毕业就各奔东西就一直不联系了。
这些就是我工作一年多才感觉到的留学弊病。这挺现实的,但留学生必须要面对。
所以结合我以上的求职经验和一年的体会之后觉得中国学生选择出国成为留学生还是要有一些条件的:
第一,本科学历是一本大学的学历,最好是211、985大学。这个是最主要的,因为很多单位看简历的时候先看本科学历的。
第二,家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或是家里有财力能在一线城市里购房,或是家里有家族企业。这个条件就是我求职经历得出的,因为适合留英研究生的工作只有这些一线城市才能提供,其他城市和自己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就别想,可能会有好的工作,但估计很少。这个条件是要去学商科的留学生来设的。但工科留学生就不一样了,因为很多省会引进一些科技大厂,他们会招一些工科留学生的,我感觉他们不会招大量商科留学生的,除非他们要商业战略转型。而留学生家里有家族企业的情况就不一样。
第三,在出国之前已经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自己喜欢的行业,而选择的研究生专业是这方向的工作细分专业。这个条件我觉得很有必要,如果没有去留学就没有学习的目的了。而且回来如果找的工作跟你学的专业不对口,那不是白留学一趟吗?
第四,能耐得住寂寞和歧视。这个条件很明显,留学生必然有这个条件。
第五,自控力很强。因为在国外根本没人管你。
第六,能适应国外的文化冲击,对国外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第七,自主意识强、自我生活能力强。因为在外面一个人生活就必须要有这个条件。
第八,家庭有办理移民的财力。这个条件就是要准备在英国工作的硕士留学生或是本科生设立的。这个条件达到了以下的条件可以忽略。但如果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或毕业了之后一定会回国的人可以忽略。
第九,在国内有固定的朋友圈,有一定的人脉。
第十,在国内已经积累一定工作技能和职场经验或者有一些职业资格证。这个条件我认为很重要,我觉得英国教的工作技能和大牛分享的职场经验回国之后不太有用,一个归国研究生去工作还是个职场小白那你去工作跟本科生有什么区别?而且职业资格证回国之后会把你的简历的,比如证券从业资格证、基金从业资格证和会计证,如果你学的研究生的专业是跟这些证是对口的专业的话那更。
估计这些条件已经淘汰掉很多人了,因为这些条件都达到的人并不多(一定要都达到,一个条件达不到的同学就不太适合留学)。但想出国留学的人就必须要达到这些条件。
我在上篇文章《在格拉斯哥大学里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feel?一个留学生的自述》的后面给一些准备成为留学生提出建议,就是要看一些学校的专业排名,不能看学校的整体排名。我也在这篇文章最后对一些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提出建议吧!希望想留学的同学看到这些建议后不会走一些留学的弯路。
符合以上十条条件的同学要选商科的同学不要去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财务、国际管理、国际关系、国际商务、国际战略、全球经济这些“为中国学生准备的专业”了,这些专业是名副其实的“假大空”专业,你学成回来之后找的工作可能会跟你学的专业不对口,你会感觉你什么都学不到的。你们要选一些工作细分对口的专业,例如数据分析、业务运营、财务分析、金融预测、人力资源、会计学等等,这些专业学完归国之后很容易找得到专业对应岗位的。当然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这些专业的,还有整体排名高的学校这些专业排名可能不会很高,要结合每个学校的专业排名选择学校和专业。
而符合条件要选工科的同学也是要选工作细分对口的专业,如数据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开发、信息安全、机械工程等等。还有择校的时候首先选G5,因为我感觉现在的前沿科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学、半导体和自动化系统这五个领域都集中在G5大学里,但还有一些这些相关专业的排名特别高而整体排名却很低的大学,如果申请不到G5的话就去这些大学,但要选择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要跟这五个高科技领域相近。但是学工科的同学去英国之前要做好心理准备:就是你可能学的东西都是“昨日黄花”的技术和知识,因为英国整体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在一些方面上也许不如中国,而且整体国力感觉在下降。你真想留学让自己学成一个“技术大牛”的话还不如去美国,但据我了解美国那里在封锁中国留学生接触这些高科技,你还不如留在中国把一个领域做到专家呢!
而学商科的同学也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个心理准备上文说到了的:就是别想着在外国见世面和先进商业模式了之后回来创业,因为我感觉回来之后无法预测中国市场的变动,而且找工作的时候接触很多这样留学生创业的公司但我发现根本没有一个公司能过3年这个生死线的。你如果真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如留在国内观察市场的变动之后再创业呢......而且那些照搬国外商业模式来中国市场的事是一些大佬干的不是你干的,例如马云搬了PayPal到中国成支付宝和马化腾搬了OICQ到中国成QQ。
学其他类型专业的同学也要选工作细分专业,不要选那些“假大空”专业了。但也要看各个学校的专业排名,不能只看整体排名。
不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就别天天想着出国读书了。建议你还是留在国内吧,把一个工作做到“精”或是有经验的专家,当你把你的简历在一些招聘网一放有很多公司和猎头不停地找你的时候你再考虑出国读书吧,这个时候出国读书能让你增加对你身处行业的理解的,学成回来之后你的起点就不一样,那你会打破升职的天花板。有一个比我高一年级的学姐就是这样做的,她是做到公司的高管了之后才来格拉斯哥读研的,因为国外的研究生是不限年龄的。本科毕业之后这样做能让你确定你自己喜欢做的工作,还可以积累你在中国的朋友圈和人脉。
而那些毕业之后天天在家摸鱼躺平和大学里的“混子”就别想着在外国大学混个学历回国之后你的情况会很好了,你本科毕业之后是什么样的状态回国之后还是这样的。你们出国混个学历有什么用啊?你的唯一作用就是为英国当地的经济做点贡献而已,还有为当地人NHS免费医疗做贡献(我感觉英国和美国一些城市如果没有中国留学生之后当地经济就会垮)。
我2019年回来之后还鼓励很多人出国读书,还有为他们出国提很多建议。但工作一年多之后我变得劝大家不要出国读书了。这是我的心境的变化吧........
因为现在中国招聘和招生早已经不是“学历为王”,出国留学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所以刚毕业对这个社会很懵懂的大学生们选择出国留学读研究生这条路请慎重!那些准备出国在英国读本科的高中生们更要慎重。
我写这文章并不是想打击准备去出国留学读书学生的,但我工作一年后发现出国留学这条路并不是所有人适合走的。那些不适合留学的学生全家使劲送你出国留学也没用,选择出国读书才是走弯路呢。
现在是十一月,估计有很多人都在准备出国留学了。希望所有人都看我的文章,这就是现实。
(此文章仅个人观点,若想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